屋顶光伏“急刹车”!农村光伏发电赚钱靠不靠谱?是国家扶持的好项目,还是新型骗局?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03.24
浏览次数:
2021年,是“拥硅为王”的一年,光伏制造环节的投资与扩张,都极为疯狂。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光伏制造环节的总投资规模超过7200亿元,几乎是2020年的两倍;是2017、2018和2019三年投资力度的总和。
然而,在光伏行业投资不断升温的同时,推进整县屋顶光伏开发的项目却在紧急“刹车”,前段时间河南邓州打头,部分县市暂缓甚至暂停屋顶光伏发电的项目备案及电网接入审批,这又是为何?
双碳引领下,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大趋势,光伏成为确定的大赛道,各路资本争先恐后疯狂涌入。 在年度超过7200亿的光伏投资规模中,单个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光伏项目已超130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近100个,100亿元以上的项目约有25个。
产业处于“囚徒困境”,只有凶猛的扩张和进击才能为未来争取发展与生存空间,不扩张可能就意味着“等死”。但疯狂扩张下,未来也充满残酷竞逐。为打破市场的“博弈点”,接下来就看各路企业各路资本如何应对新时期的竞争了。 可以预期,十四五期间,特别是最近两三年,光伏企业的要应对的环境更为复杂,产业竞争格局也将面临巨大变化。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的推进,光伏行业投资升温,也加速一些企业纷纷与众多县市签订合作协议,推进整县屋顶光伏开发。
我国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潜力巨大,仅乡村户用光伏装机总容量可达10亿千瓦,对应市场总容量3万亿元。
开展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削减电力尖峰负荷,也有利于节约优化配电网投资,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措施。由此看来,屋顶光伏这块“馅饼”确实诱人。
2021年6月开始,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申报后,屋顶光伏按下“加速键”,新增装机规模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成为光伏新增装机主要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11月1日,河南邓州市发改委发布通知,暂停全市范围内利用自己屋顶自行投资的屋顶光伏项目工作。除邓州外,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个县市暂停光伏项目备案。短短数月从启动到暂停,屋顶光伏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引发社会争议。
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光伏电站投资也是一个扶贫利民的好方向。馅饼美味,但用料和做法不对则容易变成“陷阱”。早在数年前的屋顶光伏建设热潮中,凭借广为流行的“光伏贷”,大批金融机构和杂牌光伏企业涌入市场,催生出卷款跑路、货不对板、无人运维等乱象,让一些用户背负高额贷款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也变为不良资产。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有一些农村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铺满了“小方块”,这些方块其实是光伏发电设备。
按照村里老人的说法,只需要提供一块屋顶,接下来靠光伏发电,不仅能够自用,还可以将发的电卖出去,挣点“零花钱”。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双喜临门”的事情,但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年轻人们又总是在外工作。村子里“只剩下”老人以及小孩,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被有心人“盯上”,成为他们揽财的“工具”。
农村民房几乎家家都有宽敞的屋顶,平时都是闲置的,把这些屋顶利用起来发电,每个月产生几百元的收入,对于农民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有些奸商就用这些“躺着都能挣钱”的方式来利诱农民安装自家光伏组件,部分不加辨别的农民一听就动心了。
某些套路公司经常如此宣传:投资不花一分钱,租金收益20年,20年后屋顶电站送给您!
他们向农民宣传的是出租闲置屋顶,屋顶的设备发电可以自己用,多余产出的电费可以卖给电网公司,赚取一定收入,到了20年后,屋顶设备就成为农民自己的了,看上去是一本万利。
宣传的挺好,那设备怎么搞呢?这些公司开始向农民推销他们的设备了。
这个时候需要让农民签一个租赁协议,让农民租赁光伏设备,才能慢慢赚钱。 这其中的道理就好比:
你现在有个车位,对方说要租你的车位,实际上是租给你了一辆汽车,并且占用了你的停车位。
不能白租给你这些设备吧?由于需要收取一定的租赁费,农民的卖电收入和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就会被该公司掌控着,如此一来这钱最终是谁赚了可就不一定了。
某些不良商家在农村推行所谓的“免费安装”和“租赁房顶安装”等方式,利用阴阳合同,或者合同歧异条款、模糊概念条款等方式,来哄骗老百姓签订合同,然后通过扫面身份证,电子签名等手段,从银行取得大额担保贷款。
所谓的阴阳合同,就是在安装公司和金融公司之间做手脚。
好比是张三承诺把李四的钱每年分给王五10万,李四不同意,钱根本不可能分到王五手里。王五去告张三,根本赢不了,因为钱是李四的,去告李四,更赢不了,因为这个合同是张三签的。
前边的设备租赁,是公司先购买设备后租赁给农民,然后开始“收租”,后者“光伏贷”则是属于空手套白狼了。
具体是这样的:农民需要办理贷款来购买发电设备。贷款产生的本息由“公司”归还、设备产生的收益自然也归“公司”所有。
贷款还清之前,农民每年会获得少量的收入,还清后,设备和设备产生的收益就全归农民所有了。
听起来也是不错,但这个发电设备的价格是“公司”定的,中间的差价“公司”说了算,所以只要农民一贷款,“公司”就不亏了,钱是农民贷的,和“公司”无关。当赚的足够多的时候,“公司”就有可能跑路了。
由于屋顶光伏发电这项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地方与企业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出现了部分县市暂缓甚至暂停屋顶光伏发电的项目备案及电网接入审批。例如上文提到的河南邓州市暂停全市范围内利用自己屋顶自行投资的屋顶光伏项目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个县市暂停光伏项目备案,这也充分说明了屋顶光伏正在“急刹车”, 究其原因,可从三方面看。
一看地方政府。 某些地方不顾本地电网和土地实际情况,采取“大步快跑”方式放任各类企业任意申报和开发屋顶光伏,“重规模、轻质量”。部分地方忽视了前期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对屋顶光伏整县推进面临的不确定性缺乏预判,有的县简单从管理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只选择一家企业负责全县屋顶光伏装机,变相阻止了良性竞争。
二看企业。在庞大市场规模和市场利益驱使下,有些企业出于抢跑心态,纷纷成立分公司和代理商,迅速扩大装机规模。有的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足,内部缺乏规范和管理,为抢占市场,聘用本地非专业人员向农户过度推销,或虚假宣传,提供的光伏产品质量不过关、设备安装不规范、后期运维服务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侵害群众利益。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资质,通过“圈而不建”“拿到钱就跑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三看项目本身。目前,推进整县屋顶光伏仍存在不少实际问题。比如:屋面利用率低、户用光伏运营年限受限、电站运维难度大、成本高、收益率低,等等。在这些难点尚未妥善解决之前,若要形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模式仍需一定时间。
由此可见,屋顶光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与政府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就企业而言,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着力探索和形成适合屋顶光伏推进的有效模式,切忌“萝卜快了不洗泥”。就政府而言,既要做好电网的规划统筹,在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群众利益上不缺位,还要在项目管理法定程序、捆绑配套产业上不越位,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屋顶光伏整县推进过程中,要遵循市场化方式,让广大企业公平竞争。一些大企业的优势在于资本、融资、信誉等,但也存在体量大、反应速度慢,人力成本、项目开发、管理成本相对偏高等实际问题。屋顶光伏分布广、站点多,管理困难、运维难度大,需要服务好、反应快的企业。在这方面,大企业资本、技术实力雄厚,有大企业的优势,但也有管理成本较高等不足。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尽管有些方面比不上大企业,但也有自身比较优势。因此,各类企业充分竞争,有助于形成互补共生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充分激发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积极性。屋顶光伏是电力绿色生产新方式,也是利用闲置屋顶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模式。在屋顶光伏整县推进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一方面,通过理顺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屋顶光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
,还要借助整合理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不失时机大力倡导全社会开展绿色生活。
再次,积极探索各种可行开发模式。要正确认识屋顶光伏开发的复杂性,因地制宜,着力探索多样化的开发模式,避免“一刀切”。在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不应采用“一企包一县”的模式,而应提出市场化、竞争化的方案,允许多个企业参与进来,让用户自主选择。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还要加强对投资开发企业的监管,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淘汰资质不合格、技术不过关的企业,防止不安全、可靠性差的光伏产品进入市场,防止屋顶光伏建设规模激增带来电网安全问题。
此外,还要谨防“光伏贷”问题重现。对于某些金融机构巧立名目让用户背负高额贷款的现象,有关方面务必高度警惕并防范相关金融风险。总而言之,推进屋顶光伏开发,不能单兵突进,不可盲目行事,不能因行业投资升温而头脑发热。